育兒常識
如何做到不焦慮地育兒?
孩子慢慢長大,父母們的疑團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,越來越大。
不少家長懷孕的時候就開始焦慮,寶寶是否健康,是順產還是剖腹產;
生下孩子后,又開始擔心孩子是不是體質比別人差,為何總生??;
好不容易上了幼兒園,又擔心孩子受欺負了怎么辦;
要上小學了,又開始焦慮孩子要不要上興趣班,如何才能上一所好學?!?/span>
我們還經常能聽到來自媽媽們對孩子行為問題的焦慮:
孩子睡覺是個大問題,越哄越不睡;
孩子喂米粉,拼命反抗不吃;
孩子不聽話,讓他往東非往西;
親子閱讀,孩子坐不住也聽不進去;
……諸如此類,舉不勝數。
總之,前面的焦慮剛消失,后面的焦慮便接踵而至。
01
男人出軌父母為什么會焦慮?
心理學認為,焦慮來源于對不確定性的恐懼。育兒焦慮,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。為了消除這種擔憂,父母總是忍不住要為孩子設計人生,并要求孩子不能有絲毫偏離。
但是,天下沒有天生完美的父母,養育孩子是很多父母親和孩子一個互相學習和成長的過程,當然也是一個互相犯錯的過程。
如何做到不焦慮地育兒?著名心理學專家施琪嘉教授在“心理育兒100講”中這樣講道: 焦慮其實是個偽命題
焦慮是人在進化過程中一個基本情緒。就像一只站在草原中覓食的食草動物,比如麋鹿或松鼠之類的,你可以看到它們在覓食的時候時不時地會把頭抬起來,這就是焦慮的表現。但這種焦慮,是能夠保證它的生存,使它處于戒備的、隨時戰斗的狀態,一邊覓食,一邊準備逃跑。所以我們說,父母開始養育孩子的時候,他們就有一種狀態,我們稱之為育兒的狀態。
有一個現象,一說大家就明白了。我們看準媽媽開始懷孕、肚子越來越大的時候,她的注意力就逐漸地轉向了肚子里面的胎兒,比如行走速度變慢了,開始拒絕喝酒了,和閨蜜聊天不管別人聽不聽,談的都是未來的孩子,你可以看到她一切的動作基本都是圍繞著孩子,這個就是她處理育兒焦慮的一個辦法——因為什么焦慮我就談什么事兒。所以,焦慮情緒可以幫助父母積極去做育兒的準備。
焦慮是個必然存在,它本身沒有錯,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認知邏輯。首先,認識到人人都會存在焦慮情緒,但是注意不要被這種情緒裹挾。考試有考試焦慮,工作有工作焦慮,所以育兒就應該有育兒的焦慮,因此我們說,育兒焦慮是育兒的基本態度。當你出現焦慮時,你就會因為焦慮而去搜集信息,去學習育兒的基本常識,向有育兒經驗的人請教等等,你興趣點就全部在育兒上面。
所以,這是我說育兒焦慮是一個偽命題的原因。焦慮并不可怕,焦慮能夠幫你把注意力從外面轉向內面,積極去收集育兒知識,這個對孩子來說當然是有幫助的。
02
拒絕“過度焦慮”,擁抱“適度焦慮”
焦慮有益還是有害,關鍵在于度。適度焦慮能夠促使我們保持小心、警覺的狀態;而過度焦慮則會對自己的身體和孩子有害。
曾經有過報道說,一個母親懷孕六七個月了,她還在打籃球。打籃球肯定有沖撞的,她這是不焦慮嗎?我覺得可能她是過度焦慮的表現,她要否認自己已經懷孕了這個現實。我們直覺判斷這個母親的潛意識動機是想把孩子給甩下來對不對?當然這個孩子命大最后沒有被甩下來。所以,我想告訴大家的是,我們應該有正常的焦慮,并且利用正常的焦慮作為育兒的動力去學習,應對在生產、養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困難。
還有一位媽媽,以前流過兩次產,在臨床上應該就屬于習慣性流產了。所以,她在懷第三個孩子的時候,出現了特別大的焦慮:睡不著覺,擔心自己隨時可能會流產,總是要做B超檢查……這種就是過度焦慮了。孕婦如果焦慮過大,心跳就比一般人快,會出現心慌,而心悸心慌又會導致腦缺氧,如果孕婦再伴有妊娠高血壓的話,基本沒有辦法休息了,對孕婦和胎兒都有危險。所以這個需要去調整和控制,避免“過度焦慮”。
03
“焦慮癥”的癥狀
長期“過度焦慮”很容易發展為“焦慮癥”。焦慮癥是一種不愉快的、痛苦的情緒狀態,同時伴有軀體方面的不舒服體驗。精神專家指出,焦慮癥就是一組以焦慮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情緒障礙,往往包含三組癥狀:
1.軀體癥狀:患者緊張的同時往往會伴有自主神經功能亢進的表現,像心慌、氣短、口干、出汗、顫抖、面色潮紅等,有時還會有瀕死感,心里面難受極了,覺得自己就要死掉了,嚴重時還會有失控感。
2.情緒癥狀:患者感覺自己處于一種緊張不安、提心吊膽,恐懼、害怕、憂慮的內心體驗中。緊張害怕什么呢?有些人可能會明確說出害怕的對象,也有些人可能說不清楚害怕什么,但就是覺得害怕
3、神經運動性不安:坐立不安、心神不定、搓手頓足、踱來走去、小動作增多、注意力無法集中、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。
美國育兒方面的臨床醫學家戴維.安德雷格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,提出自己關于育兒焦慮癥的觀點:“育兒焦慮的高發群體存在于只有一個孩子,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?!比绻晃冻聊缬诮箲]中,事事過于小心謹慎的父母,同時會不自覺的增強對孩子的控制力度,總是要求孩子“不可以……”“不能夠……”“要小心……”等等,不僅毀掉了孩子先天性樂于探索的生活樂趣,還會不自覺的毀壞他們與生俱來的更多能力:與人交往的能力、自信的笑容、獨立的人格等等。
04
如何減輕育兒焦慮
1. 不要把孩子看作是生活的全部。
前面我們提到,父母為了消除在孩子養育過程中對不確定性的擔憂,總是忍不住要為孩子設計人生,而這種設計和控制的意識,不僅使父母自己在育兒焦慮的泥潭中越陷越深,而且使親子關系陷入僵局。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,但是也要有自己的精神依靠,不要把所有的情緒都用在孩子身上,放松心態。 父母必須從孩子身上得到自由,也讓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得到自由。
2.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。
孩子的成長是個很自然的方式,不要著急。慢節奏地對待孩子的成長問題,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規律,了解兒童心理學,敢于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。因為孩子在最初的階段,心智尚未成熟,解除外界后,面臨的壓力和挑戰會比成人想象地更大。 如果父母毫無保留把各種壓力傳遞到孩子身上,孩子在重壓之下也難以長成大樹。
3.不要給孩子貼各種標簽。
“處處擔心,即是詛咒?!蹦憬o孩子積極暗示,孩子就會更健康、更優秀,你總給孩子不好的擔心、暗示,孩子可能真的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。 一句話可以讓人跌入深谷,也可以成就一個人。
4.提高父母自身的覺察力、涵容力。
一個成年人愛孩子,但是會不自覺地責難孩子,這使孩子在內心深處感到悲傷,這種悲傷是成年人自身錯誤的一面鏡子。 成年人的健康、幸福與他的童年生活密切相關,我們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會給他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。我們會死去,但是孩子卻會繼續承受我們的錯誤所帶來的痛苦?;厮?、明晰原生家庭的養育經歷和潛在創傷對我們的影響,加深對自我的了解,提高自身的覺察力、涵容力,為家庭創造一個持續健康、穩定的發展空間。
正確的育兒理念和方法,可以幫助每個家長少走彎路,培養出自信、優秀的孩子。